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脂多糖(LPS)和微量蛋白的复合物,它不是细菌或细菌的代谢产物,而是细菌死亡解体后才释放出来的一种具有内毒素生物活性的物质。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由O-特异性链、核心多糖、类脂A三部分组成,分子量因来源不同从几千到几万,缔合物可达400,000-1,000,000。
内毒素对机体可产生致病作用。它作为外源性致热原作用于细胞,使之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引起发热。并可激活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使末梢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静脉回流减少,心排血量减低,导致低血压并发休克,或因组织供血不足缺氧,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另一方面,它可发挥诸多对机体有益的生物学活性。适量的内毒素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能够抗感染、抗辐射,并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活力,并具有使肿瘤坏死消退的活性。
现有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包括家兔热原试验法、鲎试剂法、微量凝胶法、重组C因子法、酶联免疫法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规定细菌内毒素的检测可采用鲎试剂检测法,为适应特殊品种细菌内毒素检查的需要,或减少鲎试剂的使用量,可采用重组C因子法或微量凝胶法等。
细菌内毒素检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但不限于PH、温度、螯合剂等。只有很少的样品没有干扰可直接进行检测,但是大约90%以上的干扰因素,可通过简单的处理,如不同程度的样品稀释消除干扰。
内毒素检测的反应是一个复杂的酶促反应,因此其反应的介质要求有合适的pH,最佳pH范围为6-8。为保证反应时合适的pH,检测试剂必须具有一定的pH 缓冲能力。但有些检品本身要求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保存,且自身也具有一定的pH缓冲能力,对这类检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时,检测试剂的pH 缓冲能力就不足以使反应介质的pH缓冲到最佳范围,会使反应受到干扰,通常表现为抑制作用。
内毒素是一个具有亲水、疏水两个区域的两性分子,这种结构使内毒素分子间或内毒素分子与检品中成分结合形成微室,内毒素的分散性是由脂质A形成高分子聚合物的功能和多糖与阳离子静电引力决定的,当内毒素分子的聚集增加,内毒素的反应性和热原性都显著下降,通常检品中离子强度的较大提高会引起内毒素的聚集和回收率降低。
内毒素稀释液贮存一段时间后会被破坏而失活,即使经充分的旋涡混合也不能恢复,其中可能有多种干扰因素,但容器效应是其中一个因素。容器效应与接内毒素稀释液的容器材质有关,主要表现管壁对内毒素的吸附,聚丙烯材质还会对脂多糖复合物产生深度抑制。另外稀释管洗涤后残留的洗涤剂,也会形成微室,影响内毒素的分散。
二价离子对内毒素分散起着重要作用,Ca2+、Mg2+离子浓度的不适宜会引起抑制或增强反应。许多原因都会引起二价离子的不充足,从而抑制内毒素检测试剂与内毒素反应的能力。
内毒素检测是基于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酶促放大作用产生的,丝氨酸蛋白酶可以被氧化剂、抗氧化剂、蛋白水解剂或专一失活剂所灭活,这些都会引起抑制,乙醇和苯酚对蛋白质有变性作用,因而要限制其在样品中的含量。
鲎试剂与内毒素和葡聚糖可以共同反应,且存在内毒素与葡聚糖共同作用时,鲎试剂的凝胶反应比对单一物质作用更迅速、更剧烈。因此可采用重组C因子法进行检测,规避葡聚糖引起的干扰。
1、加热灭活
对由于蛋白质或酶的修饰而表现的抑制作用或导致内毒素检测试剂变化的药物本身是蛋白酶类,可通过加热灭活处理来消除干扰,或使用超滤薄膜法去除。
可以通过稀释样品后避免样品对于内毒素检测反应的干扰,应注意,有些样品若碱性较强,单纯的稀释是不能排除干扰的,必须经过调节样品的pH后再稀释,才能排除干扰。
内毒素稀释管应该是高质量硼硅酸盐玻璃材质,以避免内毒素吸附于试管壁。不可使用塑料用具,因其伴随很多未知的干扰因素。同时避免使用聚丙烯试管,因为由聚丙烯材料制成的试管对内毒素的吸附也被公认为是干扰内毒素检查方法的因素之一。
通常采用三种方法调节内毒素待检样品的pH。①使用高灵敏度的检测试剂,使得检品的最大稀释倍数(MVD)增大,从而减弱或消除检品的pH因素对检查的干扰。②用缓冲液制备样品稀释液,使检品的pH达到适合反应的范围。③用酸、碱或缓冲液来调节pH。
最好的消除因络合作用而导致离子不足的方法是计算二价离子需要量,然后补充等摩尔无热原的二价离子盐。但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稀释来消除络合作用。
重组C因子法是传统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一种改良方法, 具有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全部优点。与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比较, 还克服了使用动物来源材料这一缺点, 实验材料为重组产生, 不受鲎资源限制;并且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专属性。重组C因子是由东方鲎或者美洲鲎的基因克隆而成,具有与C因子一样的生理活性。其原理是使用单一的蛋白质C因子作为活性成分参与反应,被内毒素活化的C因子将人工合成的三肽链荧光底物裂解,产生荧光复合物在380nm~460nm检测,通过定量检测荧光复合物来量化细菌内毒素。其优点是因为没有B因子的存在,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因G因子的旁路干扰而产生的假阳性。
FDA在2012年发布的“内毒素与热源检测应用指导原则-问与答”的“5.1有关替代方法”中明确重组C因子法按USP30-NF25<1225>验证后,参照USP30-NF25<85>“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实验,可用于产品申报,在产品放行中可以使用该方法来控制内毒素污染。并于2018年9月批准重组C因子法用于Eli Lilly的偏头痛药品Galcanezumab的最终产品的细菌内毒素检测及产品放行。
多家国际知名药企针对基于重组C因子的检查方法与基于鲎试剂的检查方法的比较,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足以用于测试和发布多种产品,特别是对于含有葡聚糖的产品重组C因子的检查方法更为合适,在按照药典要求得到充分验证后,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合适的替代方法,用于检测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内毒素。
目前重组C因子法已陆续被欧洲药典和中国药典收录,作为不依赖动物鲎来源的可替代的内毒素检测方法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何进,高军,陈金旺.凝胶法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干扰因素及消除[J].中国药师,2010,13(02):284-287.
[2]王娅宁,高龙.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研究进展[J].现代盐化工,2019,46(05):59-60.
[3]裴宇盛,蔡彤,高华.细菌内毒素检查新方法进展[J].药物分析杂志,2014,34(03):392-395.
[4]王宏卫.热原检测的新时代[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2,(03):110-112.[5]Marine Marius,Frédéric Vacher,Thierry Bonnevay. Comparison of 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and Recombinant Factor C Assays for Endotoxin Detection in Four Human Vaccines with Complex Matrices. PDA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ly 2020, 74 (4) 394-407.
[6]Jay Bolden, Chris Knutsen, Jack Levin, Catherine Milne, Tina Morris, Ned Mozier, Ingo Spreitzer and Friedrich von Wintzingerode. Currently Available Recombinant Alternatives to Horseshoe Crab Blood Lysates: Are They Comparable for the Detection of Environmental Bacterial Endotoxins? A Review. PDA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ptember 2020, 74 (5) 602-611.